关闭
当前位置:主页 > 疾病防控 >
2017年全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日期:2017-09-27 

2017年,全市病媒生物监测工作要以“十三五”期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工作规划纲要》为依据,紧紧围绕《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预防媒介生物性疾病为重点全面展开。做好媒介生物疾病传播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病媒生物侵害事件的应急处置,防止病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依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防控工作规划纲要》、《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2017年全省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意见》、《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二、目的

 

(一)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预测预报和处置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分析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和当地传染病发病情况的相关性,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四)开展针对登革热和寨卡的专项监测,为登革热和寨卡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五)为创建国家卫生城提供监测资料、图片资料和抗药性资料等。

 

三、对象

 

鼠、蝇、蚊、蟑螂、蜱等5项。

 

四、要求

 

(一)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科学设置监测点,规范系统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准确掌握辖区内蚊、蝇、蜚蠊和鼠类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规律、时空分布以及病媒生物的侵害状况,确定主要靶标病媒生物。务必做好标本保存和图片资料留存,确保工作科学严谨、真实有效。请于2017年3月20日前报送监测点统计表。

 

(二)兖州区国家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点,要严格按照国家《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要求开展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数据。

 

(三)任城区和邹城市两处省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点要继续根据省疾控中心病媒所相关要求做好监测工作,并及时向省病媒所上报监测数据,以提高监测数据利用率。

 

(四)任城区、兖州区、邹城市、泗水县和梁山县五个县市区要继续做好针对登革热和寨卡的蚊虫专项监测,全面掌握辖区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为登革热和寨卡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请于每月5日前上报上月监测数据。

 

(五)根据2016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情况,选择泗水县开展蜱虫密度监测。通过开展寄生蜱和游离蜱密度监测,掌握辖区内蜱虫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风险评估、控制规划提供依据。请于每月25日前上报本月监测数据。

 

(六)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培训包括重要病媒生物形态鉴定、监测技术、控制技术、风险评估等内容,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需要。

 

(七)开展重要病媒生物的抗药性监测,基本掌握辖区内病媒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卫生害虫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开展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指导,筛选高效、环保的化学杀虫剂,综合、有序地选择环境友好控制技术和措施,指导科学、合理、正确、安全使用卫生杀虫剂和灭鼠剂,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八)在辖区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活动时,应开展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密度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于本地区特点、切实可行的病媒生物防制预案和控制方案,科学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种群密度,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应当做好应对突发事件时足够的技术、人员和物资储备。要定期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的现场演练,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

 

(九)积极开展全市病媒生物方面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使各级疾控机构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媒生物控制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保证工作能与时俱进。

 

(十)各相关县市区疾控中心要以创建卫生城市为载体,开展辖区内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做好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中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

 

(十一)各县市区应借助健康山东行动和卫生城市创建这一有利平台,加大病媒生物危害及防制知识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及爱国卫生运动活动,大力宣传鼠、蚊、蝇、蟑螂、蜱、蚤、臭虫等重要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普及科学有效的防制技术和方法,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身防控能力,减少病媒生物对人群的骚扰和侵害,降低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满足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新需求。   

 

五、任务分配 

 

六、方法

 

(一)鼠密度监测—夹夜法

 

1.监测点的选择:每个县(区)设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场、酿造厂等)、农村居民区3个类型的监测生境各1个。城镇居民区生境应选择当地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较差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有适宜鼠类生存的地点,包括室内和室外。由于采用夹(笼)夜法和粘鼠板法也是灭鼠措施,可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监测地点鼠密度,影响监测结果,所以各地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地点的范围,不同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进行监测,以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因此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实施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250m。

 

2.所需器具:鼠夹(规格120mm×65mm)

 

3.监测时间:每两月(单月监测)监测一次,每监测月中旬开展监测,两次监测时间间隔不小于30天。

 

4.操作步骤:以油条为诱饵长期使用,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布夹1只,超过100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1只。重点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均应兼顾,农村居民区室内外均匀布放。室外布放在鼠类出没的地方。农田沿直线或田埂、沟渠等自然地形每5m布放1只,行间距不少于50m。每一监测生境每月布夹累计不少于200有效夹夜。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性别等信息,逐只鼠登记并顺序编号,每个监测县(区)每年监测的序号不得重复。鼠尸不完整而无法鉴定种类的,填入其它并在记录表中备注中注明。

 

5.统计与计算:夹夜法鼠密度以每百只鼠夹捕获鼠数量,即捕获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有效夹(笼)数=布夹(笼)总数-无效夹(笼)数

 

无效夹(笼)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笼)

 

捕鼠总数是指鼠夹(笼)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完整鼠或鼠头、鼠皮、鼠毛、鼠尾、鼠爪等部分肢体的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

 

6.监测时的个人防护:夹夜法监测鼠密度时,容易和鼠类密切接触。为防止感染各种鼠传病原体,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监测人员应该按免疫程序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收放鼠夹和鉴定鼠种时应戴手套及可防止气溶胶吸入的口罩。农田鼠类监测应穿防蚤袜并喷洒驱避剂。鉴定鼠类标本前需要将所有标本在密闭容器中用乙醚或氯仿进行麻醉熏蒸10min左右,防止鼠类体表各种寄生虫逃逸及叮咬。鼠尸体用消毒液消毒后深埋或焚烧。接触鼠尸物品经消毒后才可继续使用。

 

(二)蚊密度监测—诱蚊灯法

 

1.监测点的选择:监测生境选择要适合以下条件:①蚊虫孳生的最佳生境;②当地蚊媒传染病疫情高发区;③监测工作方便执行。每监测县(区)城区选择城镇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不少于2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猪圈、羊圈、养殖场等)各不少于2处。除牲畜棚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2.所需器具:诱蚊灯、手电筒、乙醚、搪瓷盘、口罩、手套、镊子、计数器、成蚊标本制作和保存工具、冻存管、冰箱。

 

3.监测时间:全年监测时间为3月-11月,蚊虫活动时间内每月开展工作不少于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时间间隔不少于10天。

 

4.操作步骤:选择远离干扰光源和避风的场所作为挂灯点,每处监测生境放置诱蚊灯一台。诱蚊灯光源离地1.5m。日落前1h接通电源,开启诱蚊灯诱捕蚊虫,直至次日日出后1h。密闭收集器后,再关闭电源,将集蚊袋取出,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分别将每台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

 

5.统计与计算:密度指数计算


(三)蝇密度监测—笼诱法

 

1.监测点的选择:笼诱法每个监测县(区)随机选择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各不少于2处,各个监测地点相对固定。

 

2.所需器具:捕蝇笼。为锥形芯圆形诱蝇笼,笼高40cm,直径25cm,圆锥形芯高35cm,顶口直径2cm。

 

3.监测时间:每年3-11月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遇雨天顺延。

 

4.操作步骤:每处放诱蝇笼1个,捕蝇笼着地放置。农贸市场监测环境内的捕蝇笼为避免农副产品对蝇类的引诱干扰,可将捕蝇笼设置在距离农贸集市50~100m的绿地内。基本诱饵为红糖、食醋(陈醋)饵(50g+50g)+50ml水。于第一天9:00前布放,次日9:00左右收回。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

 

5.统计与计算:捕蝇笼蝇密度 


(四)蟑螂密度监测—粘捕法

 

1.监测点的选择:每监测县(区)可选择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餐饮环境、医院、居民区各不少于2处,按照粘捕法开展监测。

 

2.所需器具:粘蟑纸,胶面规格为170mm×100mm。

 

3.监测时间:粘捕法全年监测,至少两个月监测一次,监测时间为奇数月的上旬。

 

4.操作步骤:统一用粘蟑纸(规格:170mm×100mm)调查,粘蟑纸中央放2克新鲜面包屑等作为诱饵,每处布放不少于10张粘蟑纸,晚放晨收,记录粘捕到的蟑螂种类,以及雌、雄成虫和若虫数,并记录有效粘蟑纸数;同时记录每个场所3min内观察到的蟑螂种类、数量、活卵鞘数和蟑迹(空卵鞘壳、死尸、残尸等)数。市场和超市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环境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及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布放在厨房。每个标准间(房间数按15m2/间折算)放置1张,若监测点面积不足,须另加相同环境类型场所。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蟑纸必须更新。

 

5.统计与计算:粘捕法


(五)媒介伊蚊监测—布雷图指数法

 

1.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件2)。为避免连续监测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在不同户次进行。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3.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4.监测时间:6-9月,每月监测1次。

 

(六)蜱类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监测县(区)设农村居民区、农村外环境(农田、荒坡、林地)、景区三个类型的监测生境各不少于1个,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城镇居民区开展监测。

 

农村居民区:选择农村自然村开展寄生蜱监测,自然村农户户数少于20户时,可将监测范围扩大至生境相似的临近村庄。每村庄调查至少10头放养的家养动物(牛、羊、狗为主)。

 

农村外环境:每监测县(区)选择1个自然村,在自然村周边任选农田(包括茶园等经济作物田地)、荒坡草地或林地生境至少1处。

 

景区:包括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荒漠、草原等人造和自然景观等,每县(区)至少选择其中1处。

 

城镇居民区:选择居民区或宠物医院,每监测县(区)至少调查20只宠物,宠物种类以狗为主。

 

2.所需器具:采集工具:白布旗(推荐用白色摇粒绒)、眼科镊子(弯头、直头)、离心管、防水记号笔。

 

防护用品:驱避剂、白色光面连体防护服、防蚤袜、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

 

标本储存工具:冰箱、超低温冰箱、冻存管、带盖玻璃小瓶。

 

3.监测时间:每年5、7、9三个监测月份,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4.操作步骤:国家级监测点必须在选定县(区)同时开展寄生蜱和游离蜱监测。其余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至少选择一种方法进行监测。

 

(1)寄生蜱:在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生境,采用体表检蜱法开展监测。重点检查动物的耳朵、眼睛周围、口鼻周围、脖子、腋窝、胸脯、乳房、大腿根、阴囊、肛周、会阴、尾根等部位,毛较长的动物需用手触摸,收集和记录蜱的种类和数量,动物可适当固定。如需收集蜱,由于正在吸血的蜱类假头容易折断,应用小镊子夹紧假头先轻轻拉拽和左右晃动,使之能上下摇动,然后再果断拔除,必要时可连带部分动物皮毛。

 

(2)游离蜱:在农村外环境和景区生境,采用布旗法开展监测。采用布旗法在选择的样地均匀的拖或挥旗,以每人每500m所捕获蜱数进行密度指数统计。一般每一样地拖旗不能少于500m,时间不能少于30min,记录捕获蜱的种类和数量。

 

拖(挥)旗方法:用90cm×60cm的白色或浅色布旗,窄的一边两端用绳子固定,将旗子平铺地面,拖拉绳子前进,每步行10m停下检视附着的蜱数,根据调查地段内植被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定距离拖蜱。如是较平整的草地,可拖拉布旗在草地上行走;如是灌木丛则手持木杆在灌木丛和杂草上来回挥动布旗。将附着在布旗上和拖蜱者身上的蜱用镊子捡起装入管内,立即旋紧管盖或塞紧塞子。每一样地的蜱放入同一管内或做一致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分类鉴定、计数和检测。

 

农田:

版权所有: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济宁高新区英萃路26号 鲁ICP备17053123号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2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