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4-12
四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济宁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不要忘了做好防护,小心蜱虫叮咬。
一、什么是蜱虫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颜色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黄豆大。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二、蜱虫的特点
蜱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卵孵化后,蜱虫必须在每一阶段都吸血才能存活。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虫一般比较喜欢在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这样一些皮肤比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寄居,一旦吸饱血后,有的雌性虫体能膨胀如黄豆大小。
三、蜱虫如何分布和传播疾病
蜱虫常栖息在植被茂盛的山区及丘陵地带,草地、森林等野外环境,也可以存在于城市的大型公园、植被茂盛的地区。蜱虫可寄生于家畜、鼠类、野兔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一些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动物的体表。
蜱虫不会飞翔或者跳跃,一般会找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如趴在草尖或者树尖,用它的“自带探测设备”——第一对足末端拥有特殊的感受器——哈勒氏器,感知到宿主热量或者二氧化碳。只要有人走过,它会疯狂的晃动身体,一旦有一根足接触到了人,会迅速勾住并爬到人身上进行叮咬吸血。
蜱虫叮咬时会释放一种类似麻醉剂的物质,疼痛感和痒感不明显,所以经常不易察觉,只是发现叮咬处看起来像长了一颗黑痣。蜱虫叮咬后可引起水肿、出血、急性炎症、过敏等反应。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媒斑疹热、无形体病、巴贝斯虫、莱姆病、野兔热等。
另外,某些种类的雌蜱(如长角血蜱等)唾液腺可分泌一种神经毒素,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蜱瘫痪如果长时间作用于与呼吸有关的神经上,使呼吸受到抑制,人可能会窒息而死。
四、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一旦被蜱虫叮咬不能“粗暴”对待,我们要谨慎处理。因为蜱头部装备了强悍的吸血口器,呈倒钩状,叮完后与皮肤连接非常紧密,所以如果生拉硬拽,处理不当,很可能拉断把口器留在皮肤里,导致潜在危险。如被蜱虫叮咬,建议去医院由医生处理。
如果自行处置,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蜱虫,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不可直接拍打或者将其碾碎,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口器放松,然后用镊子尽量靠近皮肤处夹住蜱拔除。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尤其是接触了蜱挤破后的流出物,也要进行消毒。最后,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五、如何预防被蜱虫叮咬
(一)个人户外活动预防
外出游玩时,在林间、山地、草地上活动,尽量走在路中央,最好穿质地光滑的浅色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和裤脚,不要穿拖鞋和凉鞋,在林区要注意头面部、脖子裸露皮肤防护;在野外游玩、劳动时,对裸露的皮肤和衣服使用驱避剂(严格按照说明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若要坐在草地上,可铺上塑料布或台布,避免身体和草叶直接接触;接触过灌木、草地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特别注意随行宠物,在草地上嬉戏玩耍后也可能携带蜱虫,外出游玩归来要及时检视。
(二)居住环境预防
破坏蜱类孳生小环境,及时清除房前屋后及庭院中的灌木杂草,菜地、草坪等边缘要修理整齐,落叶要及时清除。旧家具、垃圾及时清运,木材、杂物整齐地堆放在干燥的地方。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防止啮齿动物、流浪动物等出入,避免蜱虫藏身其中被带入居住环境中。
(济宁市疾控中心 白 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