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2024年5月健康提醒

日期:2024-05-06 


初夏来临,生机勃勃,各种细菌、病毒亦进入生长的旺盛期,市疾控中心提示您5月重点关注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以及布鲁氏菌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外出游玩时做好个人防护,安全健康出行。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每年自4月起,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步上升,5-8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手足口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痊愈。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肠道病毒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肠道病毒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对CV-A16等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目前肠道病毒无特异抗病毒药,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预防措施:

及时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造成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有细菌和病毒,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克病毒等。感染的常见途径是进食或使用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餐具等,因此保持饭前便后洗手和食品卫生安全十分重要。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腹泻,大便的性状与平常不同,常常是稀便、水样便,此外还可能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全身不适的感觉。病情严重者可因为大量腹泻导致脱水和丢失大量钾,出现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环境清洁,可减少通过接触传播病原的风险。保证餐具安全,做好消毒和分类处理,避免虫、鼠及其它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食材要食用新鲜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少吃剩菜、剩饭、过期食品,将食物合理保存,避免发生变质,避免食用不明来源的食物或者不确定是否有毒的食物。

生熟必须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选择合理的烹饪方式,对不同的食材要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肉、禽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贝类等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外出就餐时选择正规餐厅就餐,应选择《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齐全的餐饮服务单位就餐。

 网络订餐注意使用正规专业的平台,筛选品牌商家,订餐前注意查看商家的证照信息、菜品原材料、店铺评价等,确认无误后再订餐。

食品经营单位尤其是学校、托幼机构、工地等集体单位食堂,应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特别注意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加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集体性呕吐、腹泻或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消毒和调查处置。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类通过接触感染布鲁氏菌的病畜及其制品感染,感染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消化道和呼吸道等方式,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但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等。布病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居多,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但若不能早期诊断发现,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迁延数年,甚至终生不愈,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能力。

 

预防措施:

布病可防可治。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当,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些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或者不规范而出现慢性化、复发。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

养殖户预防:

饲养家畜要圈养,养殖区与人员生活区要分开,避开水源,不要散养和混放,倡导规模化养殖。

从业人员在饲养、接生、挤奶、屠宰、加工、清洁圈舍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并经常消毒、换洗。劳作后要彻底清洗手部,注意个人卫生。

对饲养、加工过牲畜及其制品的场所应进行消毒,特别是出现牲畜流产时,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防止气溶胶传播。

公众预防:

对普通公众而言,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牛、羊奶巴氏消毒后饮用,不喝生奶。

家庭用的菜刀、案板等,要做到生熟食分类使用。

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肉,必须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为主要传播方式,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每年春夏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疫源地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防制蜱虫叮咬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措施。

 

预防措施:

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避免前往有疾病流行的疫区。蜱虫主要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在这类地区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避免在蜱虫滋生的环境中停留。

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裤和胶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

保持居住环境周边卫生,定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相关的药剂进行防治。

一旦发现蜱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所以该病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有野外活动史或蜱虫叮咬史者,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一定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市疾控中心:杨   楠

版权所有: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济宁高新区英萃路26号 鲁ICP备17053123号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2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