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5-09
对于艾滋病的认知,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是一种目前来说几乎无法治愈的人类疾病,很多人甚至“谈艾色变”。有的人觉得得了艾滋病就没救了,得了艾滋病生孩子也会传染,有的人认为艾滋病只有私生活混乱的人才容易得,还有的人认为只要跟艾滋病人接触就会感染,更有人把艾滋病和同性恋等同起来……其实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是破坏人体的抵抗力,当人体的抵抗力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感染一系列并发症和肿瘤。
只有私生活混乱者才容易得艾滋?
错!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任何人只要有过不安全的性行为都会面临一定的感染风险,这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决定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三种。具有血液传播风险的人群,包括既往有偿供浆者,以及具有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风险的人群。具有经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风险的人群主要包括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工作人员,共用注射器或针头注射药品或毒品者,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者,进行侵袭性操作和针刺伤者,以及有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纹身和穿耳孔等潜在的经血传播风险者。第二类是有性传播风险的人群,包括与与HIV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或男性同性性行为者等。第三类是有垂直传播风险的人群,主要是指感染HIV的母亲所生子女。
得了艾滋就没救了?
错!
首先,HIV≠AIDS。感染了HIV,即为HIV携带者。而携带HIV,不一定成为AIDS病人。不同的感染者潜伏期不同。有些会在短短数月内发展至艾滋病,而有些人却能携带HIV生活数十年,甚至达到预期寿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谨遵医嘱、坚持有效治疗,艾滋病毒在体内的发展可以放缓,延缓发病时间,有效延长感染者寿命。
一旦与艾滋病人接触就会被感染?
错!
HIV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存活数小时。对热敏感,故日常生活接触中不会感染。
除上述三种传播途径外,其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非常有限,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也不存在其他不明确的传播途径。如握手、拥抱、共同劳动、共同使用办公用具、咳嗽、打喷嚏、一起用餐、游泳、共用坐式马桶、蚊虫叮咬等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同性恋=艾滋病?
错!
艾滋病确实在男男同性恋中发病率较高,原因是男男性行为的特性更容易导致黏膜破损和病毒传播。但同性恋不等于艾滋病,同性恋本身与艾滋病传播并无关联。而对于同性恋的过分恐惧和排斥会加大同性恋者的隐蔽性,增加防治艾滋病的难度。因此对于同性恋人群,应当客观看待。
艾滋病感染者不能要孩子?
错!
感染了艾滋病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哺乳时都有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给她的孩子。但现有的医学干预措施已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以下,在部分发达国家,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降至2%以下。
感染HIV的孕妇如果与医生积极配合,采用正确的药物和治疗,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帮助胎儿抵御HIV,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递。后期避免母乳喂养等传染方式,孩子完全可以健康成长。
通过自检试纸检测就能确证HIV?
错!
很多人在怀疑自己有过高危性行为的情况下,会采取网购试纸、献血等方法检测,但试纸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最终确诊依据。发生高危性行为之后,一定要到当地的疾控中心或者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不要拖延或隐瞒,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市疾控中心:杨聪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