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2024年8月健康提醒

日期:2024-08-05 


入伏以来,我市迎来了高温、高湿及降雨集中的天气。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同时又正值暑假期间,家长带儿童出去旅游、在外就餐机会增多。因此,济宁市疾控中心特别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夏季肠道传染病、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高温中暑。

 

一、夏季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由粪便排出病原体一类疾病的总称,常见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手足口病、甲肝等,其病原体大多随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排出,如果不经处理,可以污染周围环境,通过水、食物、手、苍蝇等媒介经口感染。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为高发季节,因为夏季天气炎热,食物更容易变质,有利于病原体繁殖,加上苍蝇密度高,病菌、病毒传播广,更易得病。

 

预防措施

1、市民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养成“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尽量少在外面就餐,如果外出就餐要到卫生条件好、具备卫生许可证的正规餐饮点。

2、不吃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生食瓜果必须洗净;不吃腐烂变质的蔬菜,必要时吃剩的饭菜应冷藏储存(时间不可过长),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食具要彻底消毒,炊事用具容器必须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3、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剪指甲,勤换衣;注意劳逸结合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利于预防传染病感染;如果患者有上吐下泻等症状,切不可大意,要立即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二、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被感染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经8-10天的增殖后,就可以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夏秋季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多数患者有发热(可达39℃)、 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及皮疹等临床表现。少数登革热患者可能出现轻度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

目前北美洲、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上升,我国部分省份也出现本地病例,由于我市人员外出旅游、对外交流多,我市仍有可能发生跨境、跨地区登革热输入疫情风险。目前没有可预防登革热的疫苗,防蚊和灭蚊是关键。

 

预防措施

如果去登革热流行区,如何预防登革热?

1、出行前:关注目的地疫情动态,准备好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

2、旅途中:避免被蚊虫叮咬,可涂抹蚊虫驱避剂,穿长袖衣裤, 尽量选择浅色。选择安装纱门、纱窗的房间,酒店也要注意室内灭蚊,可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如果期间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3、返回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居家或住院治疗时,做好防蚊隔离,包括使用蚊帐和纱门纱窗、穿长袖衣裤、喷洒蚊虫驱避剂等措施,减少不必要外出活动。

 

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为主要传播方式,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重症患者病死率高。

每年春夏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疫源地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该病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谨防蜱虫叮咬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手段。

 

预防措施

1.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避免前往该疾病流行的疫区。蜱虫主要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在这类地区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避免在蜱虫滋生的环境中停留。

2.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裤和胶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

3.保持居住环境周边卫生,定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身上有蜱虫时,可使用 0.5%氯菊酯喷涂于宿主动物体表驱除寄生蜱。

4.一旦发现蜱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所以该病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有野外活动史或蜱虫叮咬史者,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一定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四、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现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如患热射病可发生死亡。

 

预防措施

1、一定要重视防暑降温,尤其高温下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补充含盐的水分,工作场所要加强通风降温。高温天气,要及时增加水分摄入,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

2、高温天气,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和烧烤类食物,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夏天日长夜短且气温高,人体代谢快,容易睡眠不足而造成精神萎靡,易诱发中暑。

高温时段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出行也尽量避开中午时段,户外活动最好选择在阴凉处进行,建议外出穿宽松、轻薄、吸汗的衣物。另外千万注意不要把婴幼儿和儿童单独留在车里。 

    

供稿:姜静静

版权所有: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济宁高新区英萃路26号 鲁ICP备17053123号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2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