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
【子曰健康说】消除歧视 科学防艾 让爱与希望同行

日期:2025-09-17 

在众多公益项目中,艾滋病防治始终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消除偏见、传递科学知识的重要领域。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用科学消除恐惧,用关爱替代歧视。

 

一、认识艾滋病:它并非“洪水猛兽”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病毒会特异性地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逐渐缺陷,从而易于感染各种疾病或发生恶性肿瘤。

需要明确的是:

1、艾滋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随着抗病毒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艾滋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一种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的慢性疾病。

2、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如握手、拥抱、共餐、游泳、蚊虫叮咬等都不会传播HIV病毒。

 

二、传播途径:知其道,方能有效预防

HIV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性接触传播: 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无保护的异性性行为和男男性行为。

2、血液传播: 共用被HIV污染的针具(如静脉吸毒)、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

3、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母亲可能在孕期、分娩过程或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核心预防策略:

1、遵守性道德,坚持安全性行为: 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最有效的方式。

2、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 远离毒品,特别是静脉注射毒品。如无法戒断,务必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3、阻断母婴传播: 感染HIV的孕产妇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安全的分娩方式及人工喂养,可大幅降低将病毒传给孩子的风险。

 

三、检测与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1、主动检测,知晓感染状况: 有过高危行为的人群,应主动进行HIV检测。各地疾控中心、医院均提供保密、专业的检测服务,也可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自检试剂。“恐艾”心理不可取,科学检测是唯一判断标准。

2、“黄金72小时”阻断: 如果发生了明确的高危暴露,应尽快(最好在2小时内,最晚不超过72小时)前往定点医院寻求暴露后预防服务,可极大降低感染风险。

3、治疗即预防:HIV感染者按规定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当体内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时,其传播HIV给未感染伴侣的风险可忽略不计。

 

四、消除歧视: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

艾滋病感染者面临的最大痛苦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排斥和污名化。这种歧视会让他们因害怕而不敢检测、不敢就医,反而增加了病毒隐匿传播的风险。

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平等的握手、一个正常的拥抱, 对他们而言都是巨大的支持与鼓励。

防治艾滋病不仅需要医学的进步,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人文关怀。让我们携手,从了解开始,从行动出发,消除歧视,科学防艾,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希望、没有偏见的世界。

 

市疾控中心:刘梦晨

版权所有: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济宁高新区英萃路26号 鲁ICP备17053123号 鲁公网安备 37089702000235号